这一年,全省上下构筑起抗击疫情坚固防线,打了一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硬仗;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关于生命、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成为每个龙江人心中最难忘的记忆……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2020年初,一场重大疫情,不期而至。大年初一,我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截至2月10日24时,全省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60例,死亡8例,建立重症救治中心刻不容缓。于是,不到20个小时,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被改建成省级重症救治中心。
“从98岁的老人到刚刚出生的婴儿,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任何一位患者。”与病毒之间只隔着一层防护服,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赵鸣雁和“战友们”毫不退缩。坚持“一人一案”确保了全省60余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重获生命希望。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把最优质的医疗力量和医疗资源投入最前线。把新冠肺炎诊疗救治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预付部分资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
疫情期间,我省共救治患者948名(其中境外输入387名)、总治愈率达到98.6%。托起了龙江大地的“生命方舟”。
守望相助 无往不胜
一张张请战书、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按下的是他们无悔的选择;一句句“我请求参战”“我要上前线”,体现的是大爱与担当。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龙江儿女服从坚决支援全国抗疫大局。
“武汉协和西院是最早收治新冠肺炎病患的定点医院之一,90%以上的患者是重患及危重患者。”在这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焦军东带领团队提出早期使用呼吸机、使用俯卧位通气等治疗方案。这些宝贵的治疗经验,为随后出台的国家治疗指南提供了龙江答案。
从1月27日出发到3月31日凯旋,焦军东医疗队是我省第一批出发、最后一批返回的医疗队。65天里救治患者334名,被武汉市民及同行尊称为“最强外援”。
全省先后组派8批1554人(全国排名第八位)的医疗队驰援湖北武汉和孝感,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四个重症病区、实现患者“零死亡”,共救治患者2033名、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
此外,我省监狱系统50名女干警紧急驰援湖北汉口监狱。组成“中国赴俄罗斯抗疫医疗专家组”,10位专家倾情援俄合作抗疫,圆满完成使命任务。
国门在此 家乡在此 责任在此
作为疫情防控期间我省唯一一个全天候持续开关运行的陆路口岸,3月27日,绥芬河发现第一例输入病例,随后,跨境输入病例不断增多。为守好国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我省不到一周建成一座“方舱医院”。
4月9日,在刚结束医学隔离一周后,我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领队谢云龙赶赴绥芬河,随后,其他9位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老兵”也陆续抵达。
第五批援鄂医疗队是黑龙江省唯一参加武汉方舱医院救治工作的医疗队,对方舱医院工作非常熟悉。分享经验,发现不足,“老兵”们用实际行动履行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用专业和敬业守住祖国的边境口岸。
举全省之力提升绥芬河等口岸综合防控能力,7天时间完成牡丹江市区近66万人核酸检测。对从口岸入境以及由疫情严重国家经由外省进入我省的我国公民,全部实行从“国门”到“家门”全链条闭环管理,有力维护了全国疫情防控大局。
抗疫精神 光耀传承
“疫情总会过去,但抗疫精神光耀传承。”在这场严峻复杂斗争中,全省还有许许多多的 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应急救援人员、科技工作者、志愿者……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守护龙江安宁、推进振兴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省提出“关住门、管住人”,以史无前例的“严九条”,守住“四门”,打好社区、村屯防控保卫战。累计核酸检测888万人份,省市县三级流调2.5万人(次),有效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方针,分级分类科学精准防控。
省级层面召开60多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回应社会关切。10天时间快速建成N95口罩生产线,9种国家重点监测的重要防护用品在2个月内形成省内批量生产能力。
广大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昼夜奋战在一线,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努力筑起“外防输入”的温暖防线。全省6万多名民警加上3万多名警务辅助人员,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警灯在闪耀。
众志成城,没有迈不过的坎;心手相牵,没有翻不过的山。经过顽强奋斗,我省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展现了龙江精神、龙江力量、龙江担当,为全国抗疫斗争和经济恢复发展作出了龙江贡献。 (记者 王莹)